此时是水稻免疫力较弱时期,容易染病。是水稻分化完成后,稻穗从剑叶的叶鞘中伸出,露出谷粒,也是抽穗初期。
病害:稻瘟病、稻曲病、纹枯病、
虫害:稻飞虱、螟虫。
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,一般导致水稻减产10%~30%,严重时可导致绝收主要危害叶片、茎秆、穗部。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,症状又是苗瘟,叶瘟,节瘟、穗茎瘟、粒瘟。
苗瘟:发生于三叶前,由种子带菌所致,病苗基部变黑褐色,上部呈黄褐色或丹红褐色而枯死,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。
叶瘟: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,即慢性型、急性型、褐点型、白点型。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,中央灰白色,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,叶背有灰色霉层,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,发展较慢;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,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;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,叶舌、叶耳、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;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,一般不产生孢子。
节瘟: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,后绕节扩展,病部变黑,易折断穗颈瘟: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,造成枯白穗和秕谷。
稻瘟病的病菌主要靠空气气流传播,在当年发病的稻草上越冬,次年7月上旬,温度适宜时,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气流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起发病。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绿色霉层就是病菌,靠风、雨再传染到其他叶片、节、穗颈上,造成持续发病。水稻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,种植感病品种、插秧密度过大、施用氮肥过多过晚,都会导致发病加重。若7月阴雨连绵,雨日多,形成低温、高湿,光照少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。
用水稻二遍(破口期)解决方案。在破口期前5-7天叶面喷施,可提前预防,后期不在发生,或者在病害发生初期,及时使用水稻二遍(破口期)解决方案控制,以预防病菌扩散全田造成流行。同时提高此时水稻免疫力。